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怀旧节目不要被类型化模式所绊

时间:2012年06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晓娟

  近来,以《年代秀》为代表的一批怀旧节目新鲜出炉,成为继相亲节目、求职节目之后很多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典型代表。在 “同质化”、“类型化”成风的媒体环境之下,怀旧型节目独辟蹊径,打破了青春类节目与“80后”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无数中老年观众奉上了一道“娱乐大餐”。但是此类节目热播的背后,也存在着综艺节目发展的隐忧。

  曾几何时,电视荧屏上浅表性文化消费和平民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真人秀、相亲和求职类节目大多以视觉狂欢、猎奇炒作、底层关注等世俗趣味来包装,虽然为节目赢得了短暂的收视效应,但牺牲掉的却是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怀旧节目打通了日常生活与文化诉求之间的通道,以“代际偶像”+“怀旧记忆”的形式,通过对几代观众时代记忆和明星崇拜心理的消费,以及对经典影视金曲和作品的重温,实现节目的主题定位,成为集益智、游戏、知识、歌舞和科教等众多元素于一体的“综艺百科节目”。以《年代秀》为例,该节目跨越了不同年代人物的价值诉求,节目组让隔代嘉宾“穿越”时光隧道进行交互体验和思想交锋,让年轻一代知晓老一辈人的历史,触摸老一辈人的成长经历,代沟裂缝通过共同的标志性物像获得温情弥合,时代隔阂在兴趣共鸣点上也被悄然消解。

  然而当《年代秀》大获成功之后,诸如《黄金年代》《我爱我的祖国》《歌声传奇》《回声嘹亮》等怀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利益驱动下的恶性竞争使得制作者无心致力于节目创新,模仿复制和克隆翻版被看做是既省时又省力的捷径。他们忽视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于创新,没能理解电视节目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可以平实但不能平庸,服务人民的艺术宗旨不能简单理解为讨好观众,更不是俯就和谄媚观众的道理。

  笔者认为,怀旧节目不该被类型化的模式牵着鼻子走,应当具有自身的原创活力和艺术操守,不该过早地进入类型化的误区而高枕无忧,只有始终保持创新的锐气和超越的胆略才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不二法则。倘若节目制作团队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长远发展,怀旧节目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集体生存危机,最终可能在媒介资源的内耗中走向集体死亡。

  电视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广的大众媒介之一,必须肩负“导航仪”和“守门员”的角色,让大众文化在责任与自由的统一中良性发展,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趣味去制作节目,而应坚守媒体的“文化自觉”去培养观众的“审美趣味”,进而影响和塑造全社会的审美趣味,这是包括怀旧节目在内的一切艺术的共同使命。鉴于此,笔者认为,今后怀旧节目的创作应锻造属于自己的内容价值、文化诉求和审美理想,以免在类型化的刻板中延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同时,怀旧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当放眼看世界,通过对节目的深度加工和精心打磨铸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将独具东方韵味和民族特色的节目推向世界,让我国逐渐由大型综艺“消费市场”变成优秀节目的原创基地,到那时,怀旧节目一定会呈现出别样景观。


(编辑:晓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