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出去——既要走红毯,更要走红市场
“未二日,声誉便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不特为该公司所摄诸片之最佳,亦足为中国各片之最良者,比之舶来品,当不为低首矣”。这段1923年关于里程碑式的早期中国电影《孤儿救祖记》的报载内容,记录着当年国人对国产电影发展的原始关注。
而正在进行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又一次把中国电影的发展放在了国际视野中来考量。人们不禁追问,当前中国电影的国际生存状态怎样?国际传播的效果如何?国际能量究竟有多大?
电影大国却非强国?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1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面对这样的数字,专家们的结论是:“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
中国虽然步入了电影大国行列,但要从国际传播影响力来看,要成为世界电影强国,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课题组完成的国内首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2011年度报告中发布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显示,去年一部中国电影都没看过的外国观众超过了30%,而仅看过1-2部中国影片的外国观众也有近20%。调研还发现,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的外国观众占到了58.2%,而认为影响很大的仅为8.6%。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的观影视野中尚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
目前中国电影虽然发行全球,但主要海外市场只有美国、欧洲(主要是法国)和亚太地区。而去年受全球经济状况持续不良影响,中国电影在这些市场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收益缩减。2010年销往美国的两部合拍片获得了12.23亿元的票房发行总收入,2011年虽有14部影片进入美国市场,销售收入却仅为8.59亿元。欧债危机阴云下,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吸纳能力更是大幅下滑。2011年有7部国产影片销往欧洲,虽比2010年只减少了1部,但发行销售总额却只有1.75亿元,锐减71.6%。在日本、韩国市场上,中国电影的状态也很低迷,2011年输出到日本的中国影片大部分都只在艺术院线进行了点映。而在一向稳定的东南亚市场,中国电影输出规模与收益状况也同样出现缩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在2011年可谓经历了严酷的外部环境挑战。
海外获奖方面,2011年,共有295部次影片(其中参赛121部次、参展174部次)参加28个国家及地区的8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别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然而,中国电影已经连续8年与奥斯卡奖无缘。近年来,在以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为代表的世界重要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越来越难见到中国电影人的身影。
“无论在戛纳还是柏林,我们的电影人不能只走红毯!只走红毯是不能红的,只有电影作品才能让我们的中国电影红起来!”谈及此,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坦承,虽然我们已成电影大国,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电影在艺术水准、制作水平、票房收入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武侠电影一枝独秀?
由于中国传统武侠类型片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及广泛影响,且武侠影片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契合了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研究发现,2010-2011年度,无论是票房收益、发行地区,还是观众数量,武侠电影都在其它影片类型之上。《功夫梦》《叶问2》《锦衣卫》《十月围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新少林寺》《关云长》《武侠》《白蛇传说》《战国》《大武生》《鸿门宴传奇》《龙门飞甲》等武侠类型影片成为这两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侠文化绵延上千年,全面深刻领会其精髓对中国人都是困难的,何况文化差异巨大的海外受众。因而,海外受众对功夫这种文化符号的认知必然是感性的、浅层次的和片面的。并且,功夫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以此了解中国文化无异于“管中窥豹”。有专家认为,从某种角度看,海外受众对武侠功夫片的喜好、对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功夫的认知反而阻碍了其对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符号的全面了解。
从实际文化传播状况来看,目前中国电影传播的文化内容较粗浅、与外国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之间文化隔阂较深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中国功夫、自然景观、中国建筑等相对直观易懂的文化符号展现得较多,而对汉字、音乐等富含情感与文化内蕴的符号则明显开发不够,在传播中国文化深层内涵方面还显乏力。这与外国观众表现出的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与哲学的实际心理期待并不符合。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电影力避复杂、精深的文化传达,其在跨境传播中呈现出的文化折扣却并未因此减低多少。
“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几乎是100%的文化折扣。”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介绍,如何克服文化折扣的问题是中国电影在过去近30年的海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故事”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是话语方式,而统领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就是价值取向问题。内容输出多样性不足,内容选取策略欠佳,叙事策略和能力尚存在问题,这些内容生产制作上的策略偏差都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效力。
“走出去”需披荆斩棘?
据《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目前“走出去”的渠道主要包括:依靠电影发行企业如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原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等进行电影输出;通过世界各大电影节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等将影片销往海外;通过国内电影节或电影季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季等,或通过在国外举办的“中国电影节”等方式推广中国电影。
黄会林介绍,这些渠道的确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多种有益的尝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自主的海外发行网络,中国电影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很难同海外市场无缝对接,这些渠道的运转效力也相应受限。
同时,粗放式的海外营销方式同样制约着中国电影“走出去”。很多中国电影在生产制作阶段并不考虑未来销售问题,造成本应联动的环节脱钩。影片定型后再寻找对外发行渠道,难度必然增加。事实上,真正专业的发行在电影投入制作初期就当介入,根据具体的影片内容、市场环境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投放。而与海外资讯的接触不畅,让一些影片以极低的价格被买断全球版权,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票房成功,国内出品方也难以分得一杯羹。正是由于营销意识薄弱,生产环节中不注意对海外市场信息的把握,使很多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在低效局面中徘徊。
“中国电影‘走出去’这台戏是靠很多人去唱,其中包括了政府、企业、民间、学术等多个角色,只有每个角色都把自己的戏唱好,整台戏才会好。”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如是说。
“有人说中国电影落后在技术上,不对,中国电影落后不在3D,而在文化上。没有好的作品,没有好故事怎么能吸引全世界的眼球?《阿凡达》可以10年做一部剧,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文化耐心和静气来面对挑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世宪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在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创新。要在国际传播中不断推动中国电影及亚洲电影的发展,并使之凝聚为第三极文化的主体力量。
(编辑:子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