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新闻学子:走在基层大地上——人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子暑期实践纪实

时间:2012年08月17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明方 贾娜

  6月29日至7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高校的2011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分赴陕西延安、四川汶川、广西百色、贵州遵义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0多篇消息、通讯、特写、专访和评论,30多条电视新闻,无数新闻图片……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用新闻报道、照片和视频,展现在革命老区、在基层的所见所闻。

  此次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和三所高校共同组织。

  重走红色之路,感受光荣传统

  在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大学的同学们与党史专家探讨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光荣传统;在贵州遵义,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们置身于遵义会议会址现场,伴随着生动讲解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在广西百色,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在一个基层乡镇参加党建座谈会,和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进行深入交流。

  “参观当年的新闻事业展览,使我意识到责任重大。党的新闻战线前辈们用笔墨和鲜血开创了党的新闻事业,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呐喊鼓劲。”人民大学的张硕说。

  当同学们在遵义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在烈士陵园唱响红歌、在吊桥俯瞰湍急河水、听导游讲述女红军战士们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时,这些历史名词变得生动起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旭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追寻当年先辈们的足迹,一幕幕历史现场仿佛就在眼前。”

  走近基层群众,汲取丰富营养

  “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不应该关在空调房里写无关痛痒的文字,而要深入基层,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报道了解那些值得关注的角落和人群。”在实践总结会上,清华大学的张卉同学感慨道。

  今年7月,他们一个班共25人,走进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参观这里的大学城和体育馆,走访当地的铝业企业和门业企业,走进人均年收入不足1300元的坡造镇龙板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县委办副主任曾维康全程陪同清华大学实践队师生,并随时为大家“解疑释惑”。曾维康本人就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基层任职。当时他作出这一决定的直接动力,恰恰来源于他上学期间坚持进行农村调查活动。他曾深入到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调查研究,最终写出25万字的调查报告,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曾维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同学们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他说:“无论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还是出色的干部,都必须深入基层,向群众汲取营养。”

  在贵州遵义,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们走一路,采访一路。他们扛着摄像器材,成为挖掘贵州遵义这座新闻富矿的“矿工”,不知疲倦,乐而忘返。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