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从《焦裕禄》到《杨善洲》

李雪健在电影《杨善洲》中饰演杨善洲。CFP
坐在面前的李雪健看上去很消瘦,脖子上青筋显露,想起前些年他大病一场,不由让人担心他的身体。我说:“您太瘦了。”他说:“瘦点好,瘦点精神。人活着要有精气神。”说起拍摄《中国轨道》时体重曾接近160斤,他直言那是“一种堕落”。“堕落”这个词让我心里一惊,便问道:“说‘堕落’是不是太严重了?”他答道:“我在戏中扮演的是为中国航天事业辛勤操劳的政委,我当时为什么就不能为这个角色减点肥呢?!”他这种自责让我感到一种艺术上的自我苛求。
眼前的李雪健,举手投足间让我想起前不久观看的影片《杨善洲》。杨善洲是李雪健近期塑造的银幕形象,这个云南保山的农民地委书记,从山里来,到山里去,如同他所播种其间的大山,沉默少语又胸怀博大,消瘦、质朴、内敛、坚毅——一个典型的“中国好人”形象。李雪健塑造的“中国好人”家族成员又增添了重要的一位。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李雪健似乎还没从这个角色中走出来,仿佛是被“灵魂附体”了。还没等记者发问,他便主动聊起《杨善洲》,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演员必须完完全全相信人物,才能够自信”
去年三四月间,李雪健在天津拍戏时,接到片方邀请,饰演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此前,李雪健在电视上看过杨善洲事迹报告会,深受感动之余,也搜集了一些人物素材。可以说,对这个人物他并不感到陌生。然而,在决定出演的同时,他心里又怀着些许忐忑:“报道中杨善洲这个人近乎完美,是否真的如此,我心中还是有问号和疑虑的。因此,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尽快到云南他生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演这样一个不是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一个活生生的真人,像焦裕禄一样的人,不能来半点儿假。演员必须完完全全相信人物,才能够自信。”
从天津拍戏回来后,李雪健马不停蹄赶往云南。早年在云南当兵的他,对这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上了大亮山林场,亲眼见到过去的光山秃岭现在变成了大森林,深感震动。实地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也加深着他对于杨善洲的认识与理解,“我为我产生过问号和疑虑而愧疚,甚至羞耻。”李雪健说。
在杨善洲家中,李雪健见到了杨善洲的亲人。当有人向杨善洲的妻子介绍说:“他演杨善洲。”老太太起先没有反应,过了好一会儿,“宋大成”,老太太指着李雪健,笑了。这时距离杨善洲去世刚半年多,杨善洲的三女婿事后告诉李雪健,这是老太太难得一见的笑容。
电影《杨善洲》将李雪健与杨善洲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杨善洲的三女婿成了李雪健的“老师”,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他与大亮山林场的原场长自学洪一直陪伴在李雪健左右,提供咨询和指导——杨善洲走路是什么样,工作时是什么样,讲话的腔调是什么样,甚至他口袋里插着几支钢笔,笔插在什么位置……
电影《杨善洲》也将李雪健与未曾谋面的杨善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求形象逼真,李雪健在影片中穿的服装、帽子、拐棍、笔,全是杨善洲生前穿戴、使用过的。对于杨善洲精神的核心,李雪健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之归纳为六个字:感恩、大爱、顽童。
“首先是感恩。他从小家里贫困,解放后,组织分给他家十七亩地,还有土房和牲口。这个山里的穷孩子幼小的心灵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了。后来,他找到了最适合他感恩和报答的方法——把党和政府交给我的活干好。自此,从担架队队员到小组长,再到乡、县、地区的干部,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工作;也怀着感恩的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着党旗宣誓,他加入了恩人的队伍,这对他是一个多大的兴奋!”
“大爱就是付出。退休之后,杨善洲提出不进城,要进山。他说他要进大亮山去还家乡人民的债。他进山去了,舍弃了小家与小爱,但是,老百姓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改善了,泽被后世,惠及百姓,这就是大爱。”
“顽童就是保有童真。人们不是常说‘老小孩’嘛,越老越像小孩,各个方面反倒会愈发单纯、率真。就像是海边的孩子堆沙筑房。涨潮了,堆了一半的房子倒了,孩子就退一步,继续堆。而随着海潮退去,孩子又一点点向前走。你看,孩子是多么专一,什么也影响不了他!杨善洲正是拥有如顽童纯洁率真的品性,如果没有这种性格,在山中20多年孤独寂寞的岁月,他恐怕很难坚持得了。”
感恩、大爱、顽童,这六个字感动着李雪健,他说他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成了杨善洲的“粉丝”。似乎为证明自己作为一名粉丝的热诚,他从包里掏出一张纸,小小翼翼地打开,正反两面的蓝色笔迹,辑录的是他在云南采访时搜集到的当地老百姓为杨善洲编的顺口溜:“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李雪健轻轻念着,在我眼前,他的形象与杨善洲合而为一了。
(编辑:子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