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年轻人,来听相声吧
一个逗哏、一个捧哏,两个相声演员往台上一站,接下来的一二十分钟里,他们的任务就是抖出一个接一个包袱,逗台下的观众乐。幽默、讽刺、调侃,并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这就是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近年来,随着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相声团体声名鹊起,相声艺术和相声市场也在经历了一个沉寂期后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去剧场听相声,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休闲方式,在这里,他们发现相声演员原来可以如此年轻,而相声艺术原来也可以很时尚。在京城著名“80后”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成立4周年之际,本期我们关注民营相声团体的生存发展之道,在全媒体时代,他们如何靠一己之力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唤回”剧场?
“嘻哈包袱铺现在要跑起来!”


2008年5月16日,嘻哈包袱铺成立,成为当时北京众多相声团体中的一支;4年后,他们在海淀剧院的4周年纪念演出每场都几近爆满,开场后门口的几个“黄牛”还在卖力向路人兜售演出票,说到是嘻哈包袱铺的演出时会有一种“你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语气和表情。
这4年间,作为嘻哈包袱铺创始人、董事长的高晓攀,从23岁成长到27岁,随着嘻哈包袱铺成为京城著名的“80后”相声团体,他也成为“80后”创业代表,“80后”相声的标志性人物,并最终发展为今天的“明星+老板”的高晓攀:在嘻哈包袱铺的办公室,他的年轻的员工们桌上放着他代言的零食;在北京的地铁站,他穿着红色长衫代言的红星二锅头的广告牌前,每天走过无数步履匆匆的“80后”上班族,他们,就是嘻哈包袱铺的主流观众群。
“我们无数次跟产品较劲”
如今,分析起2008年嘻哈包袱铺一下子就火了的原因时,高晓攀表示,这是一个必然加偶然的结果,“偶然是因为没想到出名来得那么快”。从创立到出名,他们仅用了7个月。
这7个月中,《超级新白娘子传奇》《70 80 90》以及“80后”主题专场等一系列原创相声作品和演出的密集推出,让嘻哈包袱铺迅速打出了“80后”风格,用高晓攀的话说,“必然要火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最有创意的节目,引领了‘80后’相声的潮流。”2009年是最大的“80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年头儿,在这个让一代人感怀的当口儿,嘻哈包袱铺就更有了“生逢其时”的幸运。
成功也基于高晓攀的经营理念。2008年时德云社已经“火得不行了”,无数的相声团体随之涌现,嘻哈包袱铺最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用经营品牌的方法经营着这个团队。“我们很看重嘻哈包袱铺的品牌,让大家一听到我们,想到的就是年轻、快乐、创意,代表着‘80后’的生活态度。”高晓攀说。
现在嘻哈包袱铺在北京有3个剧场,在天津有一个,在大连和唐山的剧场也即将开业。高晓攀介绍,大连的这个剧场,他们和当地的合作模式是“当地一年给我们一笔固定的演出费,我们去演出一定的场次”。而在相声市场还是空白的唐山,双方的合作方式是分票房,演出的宣传推广由当地负责,嘻哈包袱铺只要出好的节目就行,“这是一个在商业上可以复制的模式,我们只提供产品,就像肯德基一样”。


高晓攀一开始就知道有自己的剧场对一个相声团体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会有主动权,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和经营剧场,比如怎么装修,怎么服务,演出是什么样的状态等,像安贞剧场我们就可以在墙壁上涂鸦。”这些剧场也能创造更多的附加值,用配套设施、服务态度等拓展品牌内涵,比如北冰洋汽水恢复生产后,他们第一时间就进了货在剧场卖,因为“80后”们是喝北冰洋汽水长大的,它能勾起大家共同的集体记忆。“虽然一瓶汽水挣不了多少钱,但是会让观众觉得很亲切。”高晓攀说。
如今,嘻哈包袱铺的演员规模近100人,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多场,年票房收入1000多万元。这些漂亮的数字是怎么创造的?“我们无数次跟内容较劲,跟产品本身较劲,跟市场定位较劲。”高晓攀对记者说。从对演员们设置的竞争机制就可以看出这种“较劲”的力度。一场相声大会有7个节目,但一个节目会有三四对演员竞争,最优秀的一对才能登台演出。演员们在这种压力下就会努力把相声说好,无形之中节目的水平就会上升。
“想效仿的人永远弄不清我们的模式”
一直顺风顺水发展的嘻哈包袱铺现在正面临转型。“嘻哈包袱铺已经走起来了,现在需要大步跑起来。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就要扩大渠道销售出去转化为收益,所以我们的执行力要提高,将公司往前推动。”高晓攀解释。这种推动也需要靠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比如,当未来剧场的票房达到饱和度后,还可以增加包场业务,一年就能再多赚一两百万;同时拓展旅游业务,旅游演出将会开发出白天的场次,增加票房收益;旅游演出开发以后,广告业务也会再上升,剧场里会有广告,甚至节目单上也会有广告位……
让演员多栖发展,将他们由相声舞台推到更广阔的影视舞台,也是公司的发展规划之一。嘻哈包袱铺的演员们如今已经参演了一些影视剧,比如《邮递员的故事》《天地良缘七仙女》等。在高晓攀看来,中国缺乏喜剧人才,使得嘻哈包袱铺的演员们进入影视圈具有天然的优势。
会不会因此被人批评这群年轻人不好好说相声?“嘻哈包袱铺的本质是说好相声,但是当演员在说相声上达到一定位置后,盈利模式就要转变,说相声和参演影视剧,会互相带动着往前走,只有这样演员的商业价值才能最大化。当演员的品牌价值提升了,嘻哈包袱铺的品牌才能提升。”高晓攀说。他设想的未来远比这个美好,“当有了这么多演员后,我们将来是不是可以自己拍电影和电视剧?”
“现在北京很多相声团体想效仿嘻哈包袱铺的模式,但是他们永远弄不清楚我们的模式是什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风险投资会找我们。”高晓攀为记者分析,首先是因为演员架构和公司架构都很清晰,“我们很清楚盈利点在哪里、如何进行商业复制、如何保证品牌的延续性”。而别人复制不了的原因,还在于很多事情他们做不到,比如,嘻哈包袱铺有专门的创作部,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有大量的原创内容。很多相声团体想这样做但可能没有这个实力,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大的现金流。
用原创作品留下这个时代的声音
“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每个美女旁边都站着一辆车”,在嘻哈包袱铺4周年纪念演出的现场,演员贾旭明在相声《学唱歌》一开始就先拿车展开涮,台下的观众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轰的一声就笑了。在相声《如此幸福》中,当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北京地铁5号线的到站提示音,英文版中别扭的中文“惠新西街南口”一出口,全场就笑翻了。这些观众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讨论的话题,或者熟悉到不会在意的细节,经由相声演员的概括和调侃,就传达出了一种幽默,并和观众达成了默契。
从《70 80 90》《新闻晚知道》到4周年纪念演出时的《向往富二代》《如此幸福》等,嘻哈包袱铺的很多原创相声紧跟社会热点,讲述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相声相对简单快捷的创作方式,使其可以立刻将热门话题和人物编进节目中。高晓攀介绍,嘻哈包袱铺的原创相声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群创作人员在一块儿挖掘话题,然后分配任务,写出来之后让演员们上台演,上台演出的过程就是打磨的过程,“因为有些台词在创作时觉得好玩,在舞台上说时不一定好玩”。他们也尝试将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到相声表演中,每每演员们在台上一跳舞,即便是简单的动作,台下的观众都会积极互动,打着拍子配合,整个演出现场就沸腾了。
也因此有人批评嘻哈包袱铺的相声太创新了,说他们的演员不说传统相声。“其实这样批评的人一定没有来剧场听过我们的相声。我们在剧场的演出,有60%是传统相声,40%是原创节目。”高晓攀告诉记者。同时,他也力挺原创相声,“如果我们只说传统相声,不去写新相声的话,二三十年以后,回望我们这个时代,会发现这个时代我们没有自己的相声作品,我们需要通过原创作品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大量的相声作品,高晓攀们就是被这些作品影响着从事了相声行业,在他看来,90年代以后相声出现了大量空白,就是因为新作品少了。(记者 高艳鸽)
(编辑:孙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