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循着民间文化先觉者的脚步前进

时间:2015年06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山西晋中举行

  本刊讯 6月3日,“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参与者们13年后再次回到工程的示范采样地,共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中国民协发起并实施的大型民间文化工程,自2001年开始酝酿,2002年筹备并于当年12月获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启动实施。此后历时十余年,获得一系列文化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国内影响。后沟村是抢救工程的示范采样地,见证了这项浩大工程的艰辛与辉煌。重回抢救工程起点,是冯骥才主席萦绕已久的愿望,他特意为后沟村撰写对联:“不离不弃,文明永继;莫失莫忘,古村恒昌。”表达出对这个小山村浓浓的“乡愁”。
  在巡礼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首发式,冯骥才向出席活动的嘉宾代表赠书,授予后沟村“中国古村落代表作”牌匾;嘉宾们还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纪念碑培土、植柏。在下午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乌丙安、向云驹、乔晓光、潘鲁生、樊宇、常嗣新等分别发言,就抢救工程的过程和意义做了回顾与展望。与会的35位代表共同发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时代《后沟宣言》。

冯骥才等考察后沟村民居
  冯骥才说:“事物的原点总是最具魅力的,我们总想回去看看。我们对后沟村有一份乡愁,文化人集体的文化乡愁。它寄托着我们一种集体的深挚的文化情怀与眷恋。重回后沟村,不是感物伤时,而是为了重寻自己留在这原点中的足迹。我们怕丢掉昨天的自己,那种自己对文化的赤诚,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永远像一篇长长的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他把保护传统村落看作“上无愧于先人,下无愧于子孙”的浩大工程,希望更多的民间文化管理者、研究者加入到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与发展探索的行列,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此次巡礼活动由中国民协、山西省文联主办,kaiyun电子 艺术中心、中国民协研究部、山西省民协等承办,kaiyun电子 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出席,主席团成员及顾问代表、参加2002年后沟村采样调查的部分专家学者代表、部分省民协代表以及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活动。
  (刘洋/文 白旭旻/图)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现场
  专家发言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13年前,当全球化的飓风把我们的民间文化吹得濒临“花飞湮灭”之时,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似乎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之际,以冯骥才为首的一批 工作者来到后沟,使后沟成为开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始发地,从此开辟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抢救之路。可以说,这里也是“文化先觉者”的出发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不仅要有文化自觉,还要有“先觉”;不仅要有“先觉”,更重要的是还要“先行”。我想,今天我们与当年的“先觉”们一起重回后沟,其意义不在于“旧梦重温”,而是带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新的梦想,站在振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新高度再次出发,踏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征程。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理事长)
  回望这13年,我们不经意间,只带着一种非常纯的情感,走进了后沟村。做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有顶层设计,还要眼睛往下看,做底层设计。后沟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它的老祖先有能人,有智人,有高智商的人,最聪明的人,这个村子是当时历史当中一个很典型的隐居村。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当中曲曲折折,也很麻烦,碰到的难题也挺多,但是我们还是会积极去做。
  乔晓光(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村庄实际上是最真实的中国故事,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思考过去,都融为当代文化的发展的现实。后沟从13年前开始,就接触了新的概念——遗产概念。当我们把遗产赋予一个村庄,观察村庄走向的时候,就是把村庄放在一个平等的文化视线上面去再认识。后沟本质上是老百姓的,是农民的后沟,我们对后沟的观察、研究和认识,目的是通过后沟来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漫长的农业时代。后沟的意义在于后沟“活着”,我们继续观察它,从中获得启示,来推动我们后续的遗产保护工作。
  向云驹(kaiyun电子 社长)
  后沟村是一个经典的、耀眼的古村落,有经典的、典型的传统的人文规划;有完整的齐全的庙宇布局;有独特的村落排水系统;有精湛的天地砖雕;有样式齐全、结构丰富的窑洞式民居;有多样齐全的作坊;有独特的物产、特产;有丰富多彩的名服、名医、名文;有丰富的饮食。作为保护样板的意义,它是古民居修旧如旧的样板,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样板,是生活化传承的样板,是村落调查与记录的样板,是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样板,是村落式文化旅游的样板。
  潘鲁生(中国民协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这个地方仍然像13年前一样,老百姓对由过去的古村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名胜的生活非常知足。文化资源的转换很多地方是不容易的,古村落转换为旅游产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但是后沟不一样,把文化资源转换为老百姓的财富非常自如。
  梵 宇(山东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纪录片工作室主任)
  村里的老百姓都特别幸福,这个幸福不是随便来的,是冯骥才主席在13年前领着我们来到这个村子,然后通过各种呼吁得到的。连续有4年的时间,我都不定期去后沟调查,每一次冯主席都专门说调查的重点。我们用很多的技术手段来探索、来调查古人留下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去做的一些事情。
  常嗣新(中国民协顾问、山西省民协主席)
  后沟就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标准像。后沟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反映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本来面貌。
  祝昇慧(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从书斋走向田野,从思想走向行动是非常艰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运动中,这种转变使得大批的专家学者都与民间文化同呼吸、共命运,而且不断地增强学术回应现实问题的声音。中国民协和各地方的民协,在一没有“红头文件”,二没有财政经费的情况下,不是坐等靠要,而是积极行动,打开工作局面,走出了一条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路子。总结起来,成功的经验不外乎两条,一个是争取地方的支持,另一个是争取民间的支持。抢救工程的成功之处,不是完全围着非遗在转,而是把关注的焦点锁定在民间文化,既可以借势非遗,也可以和非遗保持距离,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间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由传统融入当代。

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的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纪念碑

“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
后沟宣言  
  2015年6月3日,全国各地致力于抢救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代表会聚山西后沟召开论坛,探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时代民间文化保护的价值、意义、途径、方法、手段和目的,以及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全体与会代表为此发出共同宣言: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可民间文化本身,却是极端脆弱的。我国古代将采集民间文学称为采风,因为它像风一样稍纵即逝,不及时捕捉,当下存在的状态就永远消失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民间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在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中,民间文化有如秋风中的落叶,正在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枯萎、飘零、毁损。抢救,成为重中之重。早在世人对文化遗产濒危状态尚且茫然无知的2001年,我们就走上了呼吁、论证、发起、推动的不归之路。2002年初冬,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启动。这是 工作者在重要历史变革期的文化先知先觉行动的发端,是对民族文化前途的觉醒和担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践,在很多方面契合、呼应、促进了政府的文化保护工作,唤醒了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与积极性。13年后,当我们回眸风雨兼程的来路,蓦然发现我们与时间赛跑、从城镇化的狂潮中抢救出来的文化成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史诗般的历史存照。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剪纸集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一项又一项抢救保护工作在我们的推动下启动、展开、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行列。然而,当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我们深知,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繁难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工程。我们再次呼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加强保护机制措施的研究,因地制宜有效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抢救与保护并重,大力宣传以提高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要形成全民对民间文化自尊自爱的自觉行动,要加强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的原则,使民间文化得到合理利用,在保护中求发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民间文化管理者、研究者、传承实践者加入到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和研究的行列里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群策群力应对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最紧迫的挑战,以求上无愧于先人,下无愧于子孙。
  “不离不弃,文明永继;莫失莫忘,古村恒昌”。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为抢救、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而奋斗,并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
  2015年6月3日于山西后沟村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