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村的道路平坦了,村庄靓丽了,乡亲们心里亮堂了”
——甘肃省文联在精准扶贫中彰显文艺的力量
握笔的手如何去料理农事?艺术思维如何转化为抓项目的思路?文艺界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文联如何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几经探索、几经思考,一个思路渐渐明晰:文联最大的优势是文艺人才,是广泛的社会覆盖面,是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近年来,甘肃省文联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爱心、动员力量,既靠政府又靠社会,既抓物质又重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开阔的视野、满腔的热情、切实的行动,探索出一条彰显文艺精准扶贫的新途径。
发挥文艺感召力,汇聚多方力量
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善于作为——围绕“精”字下功夫,立足“准”字出实招,着眼“文”字想对策,甘肃省文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化挑战为机遇,不等不靠、不懈不怠,找准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省文联领导班子通过对帮扶点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高庙村、陇南市武都区琵琶镇张坝村的多次调研论证、把脉开方,确定把促进产业发展、提高造血功能作为重点,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确立了帮扶项目,及时制订了《精准扶贫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选拔11名优秀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选派7名同志到村任职,确定全体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组织有关人员赴通渭县马营镇、康县白杨乡、宕昌县麻界村等地考察学习。及时调整完善了干部驻村入户制度,今年以来已有5批256人次进村入户,保证了帮扶思想不懈怠、扶贫工作不断线、脱贫行动不松劲。
项目资金从哪里来?省文联充分运用文艺的感召力,精心动员组织各方力量,为帮扶村注入发展动力。甘肃省著名艺术家陈伯希、莫建成、张改琴、康金城、木月纷纷捐献精美艺术作品220余幅,通过拍卖为帮扶村筹集资金258.6万元;募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宁夏等地企业家帮扶资金174.4万元;争取配套项目资金1247万元。今年暑假,一位省文联职工的孩子在扶贫点真切地体验到农村的落后和艰辛,深受触动,发动师生为贫困山区奉献爱心,经广泛动员、多次协调,扬州龙腾照明集团有限公司为两个村捐赠太阳能路灯160盏,正在安装调试。除帮扶资金外,省文联还募捐到爱心包110个。在资金的保障下,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完成自来水入户426户,修建硬化道路40.5公里,修筑河堤5公里,修建文化广场3处,幼儿园2座;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在高庙村发展基础肉羊养殖、洋芋及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张坝村发展跑山鸡养殖、木耳及蘑菇种植产业,扩大种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近期正在策划定西爱心牌土豆包装及营销工作,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逐渐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联在帮扶过程凭借一份责任,凭借一种智慧,凭借一腔热情,让社会各界的爱心竞相迸发,共筹集到社会资金435.2万元,到位项目资金1092.4万元。
突出文艺感染力,建设美丽乡村
双联点交通闭塞、思想保守、文化落后,为了改变这种面貌,省文联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建设田园乡村、文化乡村、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提升群众幸福感。
为了让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受到美的熏陶、过上美的生活,省文联组织省楹联协会为帮扶村量身创作楹联,邀请翟万益、林涛、刘满才等10名全省著名书法家书写,力求将古老的书法艺术以最美观最实用的形式呈现在农家小院。经过数十次沟通,对木刻、铁铸、烧瓷等不同材质及工艺反复试验,并派人到景德镇协商研制瓷质作品。因地制宜地把铁铸、亚克力材质的楹联挂在干旱少雨的高庙村,把景德镇烧制的瓷质楹联挂在潮湿多雨的张坝村。村民从开始的不热心、不配合、不接受,到现在争着要、抢着要,爱不释手,目前已定做安装楹联300多副。省文联组织省美协、省书协创作书画作品600余幅,省摄协拍摄全家福和“双联的笑容”220余幅,并冲印装裱后送到农户家中。名家的书法中堂换下了悬挂多年的神符,乡村新风替代了陈年陋习,名家的“福”字送到了农家院落。
为了让更多的文化力量注入帮扶村,让更多的文化元素植根基层,省文联积极争取kaiyun电子 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帮扶,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丽宁分别于4月、8月赴北京,向kaiyun电子 积极争取,将武都区命名为“中国高山戏文化之乡”,举办高山戏及民间小戏全国性学术研讨展演活动。kaiyun电子 为武都区注入高山戏传承发展项目启动资金50万元,派驻1名驻村蹲点干部和10名文艺支教志愿者;拟于10月派多名艺术家参与省文联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国舞协在张坝村开展“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为留守儿童及学校老师传授舞蹈。中国书协拟设立武都中国书法培训创作基地。
省文联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文艺活动: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组织了文艺志愿进农村等文化“五进”活动,邀请国内及省著名艺术家为村民送上了歌舞、曲艺等10场高品质的慰问演出,一线城市热映的大片也走进了乡村农家;在临洮县和武都区设立书画创作基地、开办文学创作研讨班。省剧协把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设在了中国革命圣地——会宁,大赛戏票全部免费发放,折子戏广场惠民演出12天,甘肃省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8位演员为当地人民呈现了一场戏剧盛宴。大赛期间,父老乡亲们像过年一样高兴,一些老戏迷因痴迷看戏,甚至得让家里人送饭到剧院,生怕错过精彩的一招一式。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邵明带领文艺家深入帮扶点蹲点15天,以双联和精准扶贫为题材,创作了陇剧《洮水谣》、电影《此木生芳》。省文联组织本土作家创作出版了甘肃双联行动乡土文学读本——《心灵的乡村》,并创作了系列文学作品在《甘肃作家》发表,近期又推出《春天,我们出发——甘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读本》。这些活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接通了地气,激发了灵感,滋养了创作,提高了艺术水准。
拓展文艺影响力,宣传扶贫成果
省文联围绕全省精准扶贫大局,组织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文艺工程,为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宣传鼓劲、助威增势,全面系统地回顾梳理甘肃双联和精准扶贫行动的历程,深入探析甘肃扶贫行动的巨大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准扶贫主题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鼓舞了干部士气、展示了甘肃形象,将扶贫攻坚的甘肃模式逐步推向全国。
省文联邀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作家李迪等6位知名作家与省内4名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一道奔赴扶贫点进行采风创作,对甘肃扶贫工作进行深度采写,何建明正在创作一部全景式的反映甘肃双联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其他15部文学作品正在创作,并将在《人民文学》10-12期《双联行动》专刊发表;邀请中国曲协副主席郭刚、马小平,国家一级演员杨子春、张保和等到酒泉玉门、瓜州等地开展了甘肃双联行动精准扶贫乡村行采风创作活动,将与中国曲协合作,创作一台双联精准扶贫主题曲艺晚会并于年底在北京演出。省文联举办的“西风烈·绚丽甘肃”采风活动,邀请姚明、肖白等10名全国著名音乐家赴基层双联点进行采风创作,向全国征集歌曲,在《歌曲》《词刊》等国家核心音乐类刊物刊登,宣传甘肃、唱响双联。9月邀请新华社记者和知名摄影家走进甘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甘肃双联新貌;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百名摄影家到农家拍摄活动,以摄影独特的视角,将双联点的农产品通过图片的形式,高水准地呈现,以便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促进市场拓展和销售;同时,还将选取反映甘肃精准扶贫行动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摄影世界》发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主要城市投放,在美国、日本、德国等154家驻华使馆展示。举办甘肃省第三届双联和精准扶贫行动作品展,用书法、摄影、美术、剪纸作品等形式,集中反映双联及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和农村面貌的喜人变化。
文艺精准扶贫使帮扶村的道路平坦了,村庄靓丽了,乡亲们心里亮堂了,致富信心更足了;精准扶贫使文联干部深切感受到基层对文化的渴求,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自身的价值,从而迸发了更高的工作热情,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精气神提起来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文艺家下基层体验到乡村的巨大变化,视觉受到强烈冲击,心灵得到洗礼,创作热情空前提高。他们废寝忘食,精雕细琢,生怕写不好真情实感、描不全山乡巨变、唱不美扶贫赞歌。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省文联把自身优势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锻炼干部和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开创了精准扶贫和文艺事业互惠共荣的可喜局面。实践证明,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上,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抓在手上,真诚为人民抒写,全力为扶贫鼓劲,加快脱贫步伐,早日实现全面小康,让文艺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