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铸就辉煌——解读张俊彪传
2011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久麟教授的长篇传记《从牛圈娃到名作家——张俊彪传》,系统、全面、翔实地展示了著名作家张俊彪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
郭久麟指出,思想灵魂清澈如镜的张俊彪,尽管被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层层包围,屡屡受挫,仍然诚朴笃志地谋事为人。张俊彪祖籍陕西省旬邑县,1952年秋出生在甘肃省正宁县,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生代。可是因为家境艰难竭蹶,母亲立盹行眠,劳累过度,致使他降生在牛圈里。因此郭久麟在记述他的人生历程时,便以“牛圈娃”为其多磨生涯的开端。在艰难困苦中渡过学校、军营和省委数年之后,1984年2月,张俊彪去北京就读文学研究生班。他在学校里拼命读书、学习和写作,出版了《最后一枪》和《牛圈娃》,修改定稿了《血与火》,利用暑假完成了长篇小说《省委第一书记》等。取得优异成绩回到兰州后,张俊彪被选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被评为一级作家。张俊彪虽然身为公务员,但他更是作家,无论在哪一条战线上,都不会妨碍他的创作自由。他自1999年完成长篇小说《幻化》三部曲之后,为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博览了古令中外大量名篇名著,又完成了长篇小说《曼陀罗》。张俊彪对文学的贡献是全面的,除了长篇小说,还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还有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与文学论著。
郭久麟对书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刻画都非常成功,展示出来的其他人物形象和性格也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且各有各的面孔,各具各的风骨。郭久麟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法,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犹如身临一旁,轻松聆听他向传主讲述有关其生平的故事:从放牛娃到名作家的不凡生平,既无溢美,也未隐恶,再现了张俊彪艰苦奋斗、突破险阻,踏平坎坷、不断进取的人生历程。郭久麟选用了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逸事,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如政委俞光先和张俊彪谈话,告诫他说:“这里是个女儿国,姑娘太多,你有点才华,格外惹她们动心,稍不注意就会栽跟头,犯错误,断送前途……你理解我的苦心吗?”张俊彪回答说:“政委,我不是贾宝玉,不是情种,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吧?”他瞅着张俊彪问:“贾宝玉,他是谁?”张俊彪冲口说:“谁都不是,他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政委听不懂,反而板着面孔说:“什么红楼梦白楼梦的!你这个小张,有点文化,就是小资产阶级腔调,尽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这就是翘尾巴,不好啊!今后可要注意工农化、大众化,要从思想到灵魂都下一番痛苦的工夫,来个脱胎换骨,不然,就很危险啊!”政委对张俊彪关心爱护,语重心长地说了一腔肺腑之言,实是难能可贵。只可惜他的“工农化、大众化”化得太深厚了,取得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后,他的思想觉悟依然停留在革命途中的雪山草地,连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红楼梦》贾宝玉也那么陌生,闹出了天大笑话又一无所察,反而以领导者的姿态对张俊彪进行批评开导,从而使无知演变成笑话,又使笑话和无知折射出当年的时代气息。
郭久麟在行文时还运用了“小说化”笔墨,使作品显得格外形象生动,高雅清新,脍炙人口,充分表明了他对文学艺术已驾轻就熟,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于一体。在作品中某些章节的开头,往往有一段与其内容大致相关的景物或环境描写。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及其它一些修辞手法,使其文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如写深圳处在初创阶段时,“好像一个巨大的工地”,激情而缺乏理性,疾快而无制度和秩序,热火朝天而显得混乱无序。言及深圳在盛夏的高温时,则云“热得空气随时好像会燃烧起来”,似乎使读者也感觉到了深圳的气温热得灼人。
读完郭久麟这部长篇传记,稍觉遗憾的是有些简略性或概略性等方面的陈述有些含糊,未能厘清,有待商榷。
(编辑:孙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