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北京人艺(1952-2012):为人民 为艺术

时间:2012年06月1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6月12日,北京人艺迎来甲子之寿。60年是什么?是首都剧场大幕数万次的开合,是艺术家们鬓边的华发,是几代观众的掌声和关注,是上百个戏剧艺术精品和经典的诞生……60年倏然而过,留下无数闪光的印记。北京人艺已经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标志、一座丰碑、一座巍然的艺术殿堂。她从丰腴的生活大地中汲取营养,从中外各种戏剧理论和流派中淘取金沙,创造出属于自己属于北京属于中国的灵动而又严谨、激情而又深沉的演剧流派和风韵。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北京人艺在坚守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跨步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以自己的探索继续锻造淬炼这块不朽的“金字招牌”。

  在北京人艺60年庆典到来之际,本版特别关注人艺近年来的探索和尝试,也倾听人艺的艺术家们对“家”的祝福。对精神家园的神圣坚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找到一个模范剧院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这些都是北京人艺给我们的启示。 ——编者

  [专家观点]

  金字招牌 淬火锻造更辉煌——论北京人艺新发展

  □ 刘彦君

  随着全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热潮的涌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地推进,即将60岁的北京人艺,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近年来,他们没有停留在以往的成绩上固步自封,也没有消极地等待、观望,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摆在改革的起跑线上,按照新的时代需求,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务实、具体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一种高起点、大幅度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北京人艺深厚的精神传统展现出新的生命光彩。或许“金字招牌”更需淬火锻造。

  >> “出戏”观念之变

  “戏”是一个剧院的灵魂。但“戏”怎么出,出什么,却有着认识上的差异。我觉得,近些年北京人艺在“出戏”观念上是有变化的。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变创作为生产,变作品为产品。其核心因素,是在戏剧的创作、演出过程中确立市场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运用企业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对戏剧创作和演出进行市场运作。应该说,这种观念的变化是时代性的。

  北京人艺推崇变创作为生产的观念表现在:变“我演什么观众看什么”为“观众爱看什么我演什么”,变“上级让演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是要把过去以配合形势为中心的创作观念,改变成以市场和观众需求为中心,以满足市场和观众需求为目的的创作、生产、经营观念。其创作模式从先创作出产品来再去寻找市场和观众变成先了解市场和观众需求后再进行生产。

  为了提高和确保戏剧产品的质量,北京人艺制定了完整而详尽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生产流程规则》。《规则》由剧目选定流程、排练演出计划制定流程、导演、演员、设计的选派流程、排练时间的规定、排练制度、剧目审查和确定公演制度、艺术总结和艺术理论建设制度、舞台美术制作流程、舞台监督和保证演出质量的规定、制作预算审核制度、演出宣传制度共11个部分组成。《规则》基本上包括了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于避免个人化决策、尽可能地减少失误打下了基础。有人说,这是北京人艺艺术生产领域的“宪法”。我以为,这部“宪法”以及它所体现的新观念,正是北京人艺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对于自身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

  >> 确立“拳头”产品

  过去,北京人艺的剧目创作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如何保持并发扬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而今,根据艺术生产规律,在保证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基础上,剧院还将剧目的票房收益纳入了考虑的范畴。2009年年底上演的《窝头会馆》,可以说是北京人艺根据新的艺术生产规则制作的第一部市场凯旋之作。

  该剧第一轮36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票房收入超过1000多万元,创造了话剧演出史上的奇迹,个别单场的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茶馆》,打破了人艺纪录。因为北京人艺的年平均售票率是60%左右,而《窝头会馆》却达到了95%以上。不仅如此,这部作品的票房,对于处在多重困窘中的话剧演出来说,也确实是个惊人的数字。明星制的商业戏剧操作模式,又一次展现了它在市场运作方面的潜能与活力。而从策划,到生产,到制作,再到宣传演出、市场营销等一条完整产业链打造的过程中,对这一模式的娴熟运用,则是北京人艺在新观念指导下,遵循“明星制”的商业剧目规律,进行强强联合运作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些底层市民的生活内容、视角和立场,以及北京风味浓郁的人物语言等,都使作品的韵味,立意和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北京人艺风格,同时强化了作品与当代民众之间的联系,这又是一般商业戏剧所难以比拟的。

  >> 上演保留剧目

  自2008年开始,剧院推出“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季”制度,做出保留、经典剧目每年要上演一次的决定,在社会上逐渐形成“看最正宗的经典剧目到首都剧场”的认知度,是北京人艺的一个新举措。这不仅对于北京人艺的品牌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符合市场需求和演出规律的。

  《雷雨》《茶馆》《蔡文姬》《天下第一楼》《哗变》《推销员之死》……都是北京人艺重排经典名剧计划的组成部分。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是戏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很长时间以来,除了极少数剧院偶尔演出少量外国剧目外,国内院团一般只演自己的“原创”剧目,其他剧团的优秀剧目也一律不演。

  现在,越来越多的院团管理者意识到,每年新创作的剧目只占演出剧目的极小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是保留剧目。只有经常演出那些经过观众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优秀剧目,才能锻炼和提高创作水平,也才能培养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轮换演出保留剧目,也是降低成本,树立品牌,保证院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良策。而“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季”制度的适时推出,见证了北京人艺管理者的清醒。

  >> 引进“制作人制”

  2009年,一直靠剧院出钱做戏的北京人艺,在国内外广泛展开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以“独立制作人”的方式制作小剧场话剧的机制:人艺给每个剧目提供30万元贷款,如果不够,人艺专设基金会为制作人再补上20万元,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贷款是要在两年之内还清的。这意味着,北京人艺开启了以经济独立核算的形式面对市场的新时代。此前沿袭了数十年的那种传统的剧目创作方式,将在人艺告一段落。国家投入成本,不计盈利和亏损的演出模式也将随之一去不复返。

  这是一个重大改革。制作人类似经纪人,曾经是在传统戏曲市场上进行商业运作,赚取利润最大化的中介人士,“兄弟会”、“跟包的”就是他们的称谓。这一制度在西方也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及盟邦戏剧、戏逍堂、哲腾文化等一些戏剧院团和民营制作团队也在近些年实施了这一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制作人不仅要严格控制成本,按经济规律统筹戏剧作品的生产、演出和营销环节,而且要熟知艺术市场,承担起这个剧目票房的盈余与亏本。

  虽然,引进“制作人制度”的正面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但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引入社会监管和市场调适,消除戏剧院团组织内部机构臃肿、行政僵化、成本浪费的状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如此,它对于戏剧制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以及戏剧产品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也将提供更为自主、自由、自在的潜在发展空间。

  >> 完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人艺成立了以院领导为主要成员,由各有关处室参加的北京人艺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人事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工作,完成并完善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青年演员聘用管理办法、舞美制作演出管理办法、演出补贴办法,以及年终奖金分配办法等激励机制。

  2010年,北京人艺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首次通过观众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包括年度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年度观众最喜爱的新人奖、年度优秀原创导演奖在内的十多个奖项,以激励编剧、导演、表演、设计等各种创作人才的努力,从而推动戏剧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也为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位个体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场条件,以及个人发展的巨大空间,增强了他们的实力与活力,从而充分调动了人艺的每一个人参与艺术生产的积极性,为这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人事机制方面的基础性支撑。我发现,我所接触到的人艺人,不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越来越以剧院为自豪。

  令人感慨的是,无论是观念转变,“拳头”产品打造新原则的确立,还是实施经典、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度,引进“制作人制”,或是人事管理机制改革,都是北京人艺在没有生存焦虑与压力下的自觉尝试与努力。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