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幺喜龙《草书古文观止》的文化价值

时间:2012年06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程义伟

《草书古文观止》是幺喜龙创作的一幅颇具震撼力的书法长卷。它的“出场”带有横空出世的味道。《草书古文观止》长卷被辽宁省博物馆收入馆藏,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大型书法...

    幺喜龙,1950年生,曾任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馆员、沈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现兼任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为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书协会员。

《草书古文观止》(局部) 幺喜龙

  《草书古文观止》是幺喜龙创作的一幅颇具震撼力的书法长卷。它的“出场”带有横空出世的味道。《草书古文观止》长卷被辽宁省博物馆收入馆藏,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大型书法集幺喜龙《草书古文观止》。巨卷熔铸书法艺术与文学为一体,富有创意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幺喜龙绢本《草书古文观止》共12万字,长1500余米,蔚为大观。《古文观止》一直是中国人学习古文必读的范本。幺喜龙选择《古文观止》在于他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的书法才能以文化的力量融入书作,弘扬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奇崛之美感。幺喜龙乐此不疲地书写《古文观止》,已然构成了世纪嬗递的书法语境中的一大书法景观,成为中国书法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这样的书法情结似乎表征着,在浮躁的社会中,幺喜龙用书法完成了他审美理想的精神澄明世界。

  幺喜龙的书法成就说明了一个由他所支撑的,向现代中国书法流派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东北书法流派的进程,一个地域性书法流派走向并汇入中国书法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书法方面形成现代民族精神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书法来折射并表现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幺喜龙在中国书法演进与时代巨变中所承担的文化意义,使他在艺术精神里呈现的价值,恐怕远远超过其书法的审美价值。

  荆浩说,“生死刚正谓之骨”,明确赋予“骨”作为一道德力量存在的含义。较之西方美学的“崇高”、“情致”等范畴,“骨”似乎更集中、更深刻地表现在个人品质上;同时,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秀美”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而“骨”则在大节不亏的前提下,并不排斥与种种不同形态的美的结合;故“骨”又有“奇骨”、“天骨”、“隽骨”之分。“骨法”使中国艺术批评家的眼光变得深刻而精细。中国书法名作《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的代表作,该作显示了大气磅礴,雄浑道劲的风骨;同时颜真卿雅好神仙的趣味造就了一种“潇澹”的笔意,使他的忠义之气得到了调整和补充。至于他那夸张的笔法,则表现一种嫉恶如仇的强烈情感。正是这种以“骨”为主导的多种审美追求的结合,使得颜书至今仍为中国书道的典范。而最早在书画艺术中出现的与“气”相关的概念大概是“骨气”了。“骨气”也是在魏晋时期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与其当时的人物品藻风气相关。“魏晋风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人之“骨气”。如无“骨气”,亦算不上有“风度”。换言之,玄远之中必有骨气作为根基,才是魏晋风度。

  幺喜龙的《草书古文观止》长卷具有这种骨气和风度,因此幺喜龙用自己的生命为《古文观止》灌注了更多的生气。《草书古文观止》体现了幺喜龙的天地情怀,流光溢彩、精美性灵、动人心魄,其中饱含着幺喜龙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理解。用书法书写《古文观止》,不仅营造了美妙的意境,更映照了幺喜龙的一种文化精神。从此意义上说,《草书古文观止》总体说来是有风骨的、有气韵的、有弹性和有韧性的,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观照。

  幺喜龙的《草书古文观止》中跃动着他豪迈奔放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艺术家的气概;然而这些黄钟大吕之音并不浮泛架空,笔墨技巧实实在在。幺喜龙的《草书古文观止》不仅仅是激情的迸发,更有着深沉的人格力量。

  幺喜龙无疑是当下中国书法界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他对于当下中国书法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果用“第三只眼”看幺喜龙,幺喜龙的书法呈现出了他在中国书法史的价值:

  其一,幺喜龙的书法之所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原因就是一直以来他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母题,把握住了艺术中恒常的部分。最为突出的是,幺喜龙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独特理解,为中国书法艺术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其二,幺喜龙守护的是人文精神价值观。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像幺喜龙这种坚守不变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值得尊敬。幺喜龙用笔墨书写中国传统文化,他书法创作的独立风格为中国书法界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经验,已使幺喜龙的书法具有了一种极有内涵的样式,成为极富中国文化和意境的图像。如果从风格意义上考察幺喜龙的书法,就不难发现其作品中的时代特色、价值判断尺度。时代对其书法艺术美的要求已不单是中和之美,而是更关注其高扬的笔墨激情和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