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评剧《什刹海》:用“旧京白”弘扬北京精神

时间:2012年06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雨檬

  

  评剧《什刹海》剧照

  6月13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演场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周年,由北京市文化局策划、创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共同演出的大型现代评剧《什刹海》首次与观众见面。演出中,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剧情引起了观众的议论:“啧啧啧……这么好的古砚台竟然偷偷给卖了”,“好好的四合院开舞厅,真是有代沟”……演出圆满结束时,许多观众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剧本多次研讨

  弘扬北京精神

  据悉,《什刹海》创作阵容强大,编剧兰万玲、导演李刚、唱腔设计刘文田、戴锡英、刘起汉,舞美设计许临江等人都活跃在戏曲创作一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地方戏曲系主任、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马惠民领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师生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出。

  作为北京市文化局主抓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剧目,北京市文化局非常重视《什刹海》一剧的艺术创作工作,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肖培、党组书记张文华亲自策划,多次邀请专家对剧本进行研讨。该剧围绕一方具有传奇色彩的古砚台和一座老四合院的归属问题展开剧情,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讲述以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后人关佳旭为代表的北京人在“亲情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艰难抉择,用两代人的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碰撞,弘扬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从而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以及人们对民俗文化生活的向往。

  剧中,北京知青关佳旭(马惠民饰)与儿子关睿(盖学泉饰)在自家四合院的利用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儿子与儿媳将祖上关汉卿流传下来的一方古砚台卖掉,在四合院内开歌舞厅,遭到了父亲关佳旭的斥责与强烈反对,两代人的几次“交锋”后,四合院最终被打造成为体现老北京文化的旅游样板院,古砚台也被追回,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此外,全剧念白均采用旧京白,具有浓郁的老北京特点,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唱腔设计体现出评剧韵味,场次之间以评剧加京韵大鼓的旋律衔接,颇具新意。

  老北京四合院实景

  搬上舞台

  此场演出的舞台布景让人眼前一亮,蕴涵老北京文化的四合院被实景搬上舞台,并配以悠扬悦耳的北京曲艺串场,极大地呈现了洋溢着北京味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据悉,庞大的舞台布景道具给换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道具人员想尽办法,将14分钟的换景提速到3分钟。总导演李刚表示:“由于场地限制,其实还有一半布景没有上台,最初的布景设计是可以旋转的,希望观众在观看评剧时达到一种看原汁原味的艺术片的感受。”他向记者透露,演出场地变换后,观众会体验到更加不一样的《什刹海》。他也表示:“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在舞台上要演绎一个人的一生,难度非常大。演员们的表演很成功,他们不是在舞台上程式化地表演,而是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了一次生活的体验。”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派传人马惠民作为该剧的领衔主演,展示了其精湛的唱功和表演实力,他的嗓音优美、高低错落,几乎每一个唱段结束后,都能引得一片叫好声,可谓现场人气“爆棚”。著名评剧演员杨敏的唱腔婉转俏皮、底气十足。几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青年演员也有不俗表现,饰演儿媳的演员王欢嗓音高亢,将目无尊长、贪图富贵、蛮横无理的可恨样演绎得淋漓尽致,气得一些观众连声指责。盖学泉在剧中饰演对媳妇百依百顺,自己又毫无主见的小男人,他的演唱到位,也是一位难得的小生演员。

  精彩的演出让台下的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一位观众高兴地说:“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又好听的评剧了,剧情真实感人,挺能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还有一位陪着父亲来观看的年轻观众表示:“以前没太看过评剧,老怕听不懂,但是看了一次,发现还挺容易融到戏中的,演的是咱们北京人的故事,背景是北京四合院,台词也都是北京腔儿,总之,特北京——没什么距离感。”

  培养新人才

  创作新剧本

  评剧作为北方地区的重要剧种,曾经深受观众的喜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评剧市场萎缩,演员出现断层,观众流失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于2011年开办地方戏曲系评剧班,为评剧培养后继人才。《什刹海》作为纪念建校60周年的原创大戏,是地方戏曲系开班以后的首次亮相。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演员的表现赢得了马惠民老师的肯定:“虽然排练的时间仅有短短一个月,学生们白天有课,只能利用晚上6点到12点的时间彩排,但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飞跃。”

  演出的成功在马惠民的意料之中,他说:“可以说前期准备很充分,从策划到制作都很精心,剧作家兰万玲的加入为剧本增色不少,之后专家们又多次讨论剧本,光改剧本就改了五六次,再加上北京市文化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演出的成功说明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对于《什刹海》未来走入市场的表现,马惠民也很有信心:“如果《什刹海》走入市场,应该会很受欢迎,因为它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实题材,是百姓的生活。”

  评剧作为300多个地方剧种中,唯一一个用普通话演绎的剧种,离年轻观众其实并不遥远。马惠民说:“评剧还是很有亲和力的,我们去天津、河北周边的一些地方演出,有很多年轻观众来看。”但是,从整个北京的戏剧舞台看,评剧还是比较薄弱的,马惠民略显担忧地说:“现在评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出戏,不出戏就不出人。很多评剧都是传统戏,像《什刹海》这种现实题材的戏太少了。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评剧那么火,就是因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非常契合。现在的人为什么离评剧越来越远,因为传统戏已经和时代脱节了,失去了它反映时代声音的作用和价值。”看来,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坐在评剧舞台下,剧本是一定要创新的。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