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珠》证中国钓鱼岛主权
清嘉庆十三年《记事珠》(局部)
清嘉庆年间墨迹本《记事珠》这一记载着中国人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墨迹文献,近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钓鱼岛主权铁证及国宝大展中免费向公众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圆明园兽首(马首、牛兽、猪首、猴首)和王振鹏的《江山揽胜》手卷、吴彬的《十八应真卷》等珍贵文物。
《记事珠》上面明确记载:嘉庆十三年,大清王朝颁旨册封琉球国王。此年二月十八日,正使齐鲲(太史)、副使费锡章(侍御官)、学者沈复(太史司笔砚,字三白,《浮生六记》作者)等出京,同年闰五月二日,他们从福建出发,在左营副将吴安邦率兵弁220名护卫下,分乘两船一同前往琉球国。五月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沧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五月十二日,过淡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琉虬,以形似也……”
此段文字的记载,是中国拥有钓鱼台即钓鱼岛主权的铁证,它清楚地记录了沈复等人于嘉庆十三年五月十三日辰刻见到钓鱼台即钓鱼岛,随后祭天后(妈祖),顺利过了黑水沟(中流海沟),于十四日早隐隐看见姑米山,才进入琉球国界。这说明钓鱼台即钓鱼岛当时就在中国海域内,其距离琉球国界尚有一日航程,既不属于琉球,也绝不属于日本。
此清嘉庆年间手抄本《记事珠》,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和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著名文献学家郑伟章、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浮生六记》研究专家蔡根祥等学者鉴定,认为是清代学者、书法家钱泳的手稿,且又是古典文学名著《浮生六记》的佚文,即:钱泳手抄沈复《浮生六记》中第五记《中山记历》(即《海国记》)的初稿之《册封琉球国纪略》部分内容。
众所周知,《浮生六记》中的后二记已经佚失。《浮生六记》自清光绪四年付印以来,该书就仅存前四卷,即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而第五、六卷的佚文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莫知所踪。此手抄本记载的相关内容,据学者们考证,与《浮生六记》第五记的《册封琉球国纪略》所在的《海国记》内容是一致的。
(编辑:单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