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又出新书了,书名比去年大热的畅销书《马未都说收藏》少了两个字,变成了《马未都说》。限定少了,内容就宽泛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书的形式很特别,一套三本,分别名为“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欧阳修在一篇文章说起钱惟演之好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从此留下了“三上”的说法,这也成了这套书的分册依据。每本书由一百篇千字小文、一百幅插图和一百篇补白组成,其中又对文章做了分类:人情、事理、文化、杂谈。第一部分“人情”中有不少文章,记录了马未都个人成长的经历,如随父母去干校,插队,返城当工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又以文学写作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事情都很小,片段性的,但马未都却特别注意要从小处说大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些真实的生活小事的追记,他告诉大家,中国曾处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但我们特别有幸赶上动荡时代的尾巴,而不是头。另外,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无论你多么幸运,成功和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成功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要做到“正确的执著”。所谓的正确就是看你的智慧,不是说执著一定是成功的,但是执著是肯定需要的。人生中很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总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出这么一套融自身经历、人生经验、对人情事理的看法等于一体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书,马未都对创作缘起有自己的解释。他说,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像这套书,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古到今,积累了几十年的东西,可以说集前半生的经验,做一个总结。
作为收藏名家,马未都念念不忘的当然还有文化传承。在这套书中,不少文字涉及文化,而且提出了一些相当尖锐的问题和新颖的观点。比如说对于艺术的普及和创新,与普遍认可的看法不同,马未都就反对普及艺术,创新艺术。马未都说,过去说艺术贵在创新,是指创造全新的艺术,不是在人家的基础上不停地创新。我们固有的东西是要保护下来的,你必须有一个框架,知道什么能动什么不能动。所以他主张,对艺术尤其是我们的传统已经定型的艺术,不要动不动提创新和改良,而是贵在保护,不走样。京剧怎么会死?从哪儿开始死的?就是从改良死的,你改它,它就开始要死了。为什么呢?它会变成一个怪胎,会向着它最可能生存的方向去发展,最后它最本质的东西全去掉了。
其实可能很多朋友不太了解,马未都曾经是个十足的“文学青年”,曾以为文学是自己一生的追求。被此书所吸引的读者,除了是看中书中有许多对年轻人有指导意义的人生经验,也是被马未都的文字所特有的那种淡定而又风趣、纡徐而又利落的风格所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