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闯关东》中篇推出之初,就有观众尖锐地提出疑问,这次的续作是狗尾续貂还是锦上添花?毕竟他们看过太多一部不如一部的续作了。但《闯关东》中篇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它在北京卫视和浙江卫视首播期间,分别创下北京卫视和浙江卫视同时段和档期的最高收视率,在北京卫视单集最高收视率则达到了10.83%,全剧的平均收视率为7.5%。即使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如何将《闯关东》下篇和前传继续书写下去,如何探索中国电视剧的新形式,依旧是作者本人和业界专家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大连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在京召开的《闯关东》中篇专家研讨会上,他们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闯关东》上篇已经深入人心,朱家几个人物的个性、命运已经完成了,再让李幼斌把朱开山演下去是非常困难的。编剧高满堂清醒地了解这一点,他说:“明知道面临着观众可能不认可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决定另起炉灶。”于是在结构上采取了与上篇有所相似又有所不同的做法,相同的是通过一家人的命运把一段历史写出来了,不同的是《闯关东》中篇将宋家四姐弟分散开来叙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这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极大的创新。“这个家族就像一棵树,4个姐弟就成为这棵树上的4个分枝,4个枝桠分到不同的地方,如东北、华北地区,他们接触、勾连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环境,远远比《闯关东》上篇的背景更复杂、更概括。史诗的框架体现得比《闯关东》上篇更加明显和强烈。虽然作品是小家庭视角,但形成了历史跨度、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的气势。很多重大事件和故事如东北抗联、开拓团都包容在这个家庭的叙事中。”
对于这样的结构方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闯关东》上篇和中篇无论是主要的人物、次要的人物都没有配置上任何的人物关系,彼此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都没有任何瓜葛,戏剧矛盾和冲突没有任何牵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所以就全剧的叙事元素来讲,没有任何接续、继续的观念。他建议用文学里面叙事小说中一种所谓的“大河小说”的说法,“4部《闯关东》是在做一种艺术形态的探索,我把它叫做大河电视剧。闯关东精神则是一脉相承的戏魂。它们的戏核是写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加一群小人物,当他们个人的命运、性格面对种种冲突的时候,他们是怎样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完全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折射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和我们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闯关东》中篇的新还在于把一段家族史主要落在几位女性身上。天好宽容、忍耐、忍让、有责任感、顾全大局,天星参加了革命队伍,天月总试图回避历史。尹鸿认为,这3个人非常完整地表达了中国社会阶层不同的力量,而正是像天好这样的人物用爱、责任和忍耐支撑这个国家一直绵延不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天好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画廊里面,中国妇女新的熟悉的陌生人,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她的精神轨迹,她的思想演技,都是艺术家的发现,是艺术家的创造。
当然有专家指出,四姐弟以点带出多个叙述空间随之而来的是四姐弟之间的黏合度不够,只靠制造巧合、技巧来增强作品的传奇性有悖于人物自身命运的逻辑。对于今后的续作怎么拍,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建议:这个题材可以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它是一部民族的迁徙史、奋斗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习俗、生活观念如何形成的过程等等,如果把它放在更大的历史文化范围和空间上来把握这个题材,可能创作者就能越写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