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喜庆的鼓乐声,愈来愈近,愈来愈紧,愈来愈撩拨人心,振奋群情。美丽而迷人的世界胜地黄山脚下,蕴藉而厚重的徽文化故里,将以空前浩大的国际文化艺术的盛典开启十月的彩门,从黄山的、中国的、世界的文化关捩点、关联处,演绎关于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经济与科技文化的浓墨重彩,张扬新世纪文化交融、渗透、兼容、光大的无穷魅力……
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邀五大洲22个国家、450多位艺术家汇聚一地,让世界的民间艺术在黄山纷呈异彩。
天开文运逢盛世。这是黄山的荣幸,也是黄山的骄傲。文运与盛世,底蕴与潮流,彰显了一个文化经济的鲜明指向——以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为主题的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为国内投资人和项目搭建对话平台的PPP论坛,以宣告黄山人流、物流、信息流全面对外扩张的徽杭高速公路通车庆典,以12个国家和地区百名顶尖级专家学者为阵容的徽学界最大聚会——首届国际徽商论坛……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行,更预示着一个经济文化伟大时代的到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秋十月为黄山市建成文化大市的伟大战略,已经从宏伟的构想开始了辉煌的实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市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理念。要求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在不久前召开的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正式通过的《关于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三最目标的决议》,正式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任务。
著名旅游发展规划专家、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不久前指出,就我市现状而言,充分发掘徽文化内涵之于黄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观点与我市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任务不谋而合。建设文化大市对于黄山市这样一个以旅游立市的城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市旅游业发展20余年,黄山山岳风光产品已趋完善,在国内外早已声名鹊起,正努力向欧美主流市场拓进。有专家指出,对欧美市场,营销卖点,文化更胜于山水风光。在《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一文中,专家吴浩观点鲜明:由于区域名称变更和近距离内黄山山岳风光旅游的巨大覆盖性影响,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尚处于黄山耀眼光环之下,作为黄山的附属和补充产品而存在,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还缺乏自己鲜明的独立形象。建立世界级旅游景区、改变单一山岳产品形象、减低不良气象条件影响,突破客源时空限制、广泛吸引不同客源层游客、统一整合旅游产品、亮化我省省域形象,均对徽文化发掘提出了迫切要求。毫无疑义,徽文化内涵的有效充分发掘,对于进一步优化黄山地区的旅游产品的结构,丰富充实产品文化内涵,扩大其对不同客源层更加广泛的吸引力,强化其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的提出,正是市委、市政府从市情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我市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徽州文化是伴随徽州这一地域的形成而形成,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内涵深广,底蕴丰富,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我市作为徽文化发祥地,历史上每当中原战乱之际,众多人士纷纷涌向这片“封闭”宁静的土地,从而造就古徽州人才宝库的社会地位。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各科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毕升、朱熹、许国、曹振镛、汪道昆、李廷珪、黄宾虹、程大位、陶行知、詹天佑等历史名人数不胜数。徽商兴盛促使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等独具地方特色而形成体系的徽派文化。与此同时,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的成果。2003年我市进入“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行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申报省级科技研究成果12项。获省科技技术奖2项,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1.89%,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7.55万平方米。广播人口覆盖率88%,电视人口覆盖率94%。艺术专业演出161场次,观众达19万人次。送电影下乡1149场,观众达60万人次。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我市文化产业形成。以西递宏村古民居、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屯溪老街、棠樾牌坊群等徽文化旅游为主线,徽墨、歙砚、徽菜徽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开发业、体育业、演艺娱乐业、影视业、文博业等为辅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或正在形成,其蕴藏的巨大开发潜力不容忽视。底蕴丰富的徽文化、迅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事业及雏型初显的文化产业,为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大市所指文化为广义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部分,涵盖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建设文化大市是我市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是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初,市里成立了建设文化大市领导组,从组织机构上加以建立健全。从指导思想上加以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实现‘三最’目标,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新兴文化。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突破,大力提升旅游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进一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快速增强城市的文化力、创造力和综合竞争力,率先在全省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发达,实力雄厚、文风昌盛的文化大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市确立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努力建成市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实力居强的文化大市。
近年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包括文化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市从市情出发,适时制定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建设文化大市必须放眼未来,立足当前。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打造文化大市亦不可能一蹴而就。2004年,作为我市建设文化大市启动年,良好的开端即可大书特书。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得以极大改善、文化部门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总投资1000余万元、历时三月余,徽州大剧院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一座古典与现代充分结合,气势雄伟辉煌的大剧院呈现在市民眼前。该大剧院的改造完成大大提升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水平档次。随着我市在文化及相关产业方面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市文化大市既定目标建设步入快车道。在紧锣密鼓筹办艺术节过程中,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有目共睹。徽州大剧院成功改造,徽州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无疑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歌舞剧团的成功组建,文化管理部门队伍的充实,将在文化大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市计划和改革发展委员会制订的一份建设文化大市纲要中,明确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四大战略:创新战略、产业战略、精品战略、人才战略,宏观规划了文化大市的建设。
文化大市建设工程系统而宏大,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深入徽州文化和社科理论研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博事业、科教卫体事业及对外开放交流,将强力牵动我市文化大市建设步伐。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文化大市建设列车必将在既定轨道上愈驶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