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学中原崛起——记中原作家群集体亮相图博会

时间:2012年09月0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国平 刘先琴

  这是中原作家群“集团军”的一次大集结。从8月29日开始,来自河南本土的“方面军”,与在京河南籍“方面军”胜利“会师”,一同奔赴各大现场。

  9月1日,走进首都图书馆;8月31日,与北京作家座谈;8月30日下午东城区图书馆读者见面会,上午周大新的《安魂》和郑彦英的《中国风情》新书发布;8月29日下午“文学中原崛起”研讨会,上午集体亮相中国作家馆开馆仪式……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以“文学中原崛起”为主题,三天半时间,七场主题活动,从北京的顺义区到东城区再到朝阳区,中原作家群“风风火火”,打了一场“漂亮仗”。

  一个字,“大”

  演京剧的一般不敢到胶东,说相声的一般不敢到天津,《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续上一句,谈文学的一般不敢到河南,“因为河南每个作家在创作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你要跟他们谈文学,会有挫败感”。

  近四十位河南作家“倾巢出动”,亮相图博会,让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印象深刻:“在我的记忆里,大概除了作代会,这么庞大的作家队伍组团到北京来参加活动,应该是第一次。”

  在“文学中原崛起”研讨会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原作家群,他想到的是“大”字,“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文学大省,中原作家确实阵容庞大,成就辉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在当前的文学创作领域,“中原”成了“中枢”。

  中原作家群的“成绩单”可以拉的很长:历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这个群体已经贡献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周大新《湖光山色》、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七部佳作;诗歌创作有苏金伞、王怀让、马新朝等;散文在全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孙荪、周同宾、王大海、卞卡、廖华歌、郑彦英、王剑冰、乔叶、鱼禾等贡献良多;报告文学创作也是中原作家群辛勤耕耘的一块园地,近年来就有《淅川大声》、《英雄不老》等涉及重大题材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奖项的垂青。

  关键是这份“成绩单”很科学,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评论家王干表示,中原作家群在年龄结构上“四代同堂”;在文体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都有所建树。而且,性别上男女作家比例协调,本土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在实力上也相当。

  “可能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原作家群这样坚定、执著、深入地立足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立足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也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原作家群这样,从这片土地上的复杂经验中,不断地汲取创新和创造的动力,不断地开拓文学艺术的新思维和新境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