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微言大义:“微”时代的电影特质

时间:2012年06月0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 博

  

 

  4月13日,韩国明星李敏镐主演的某服装品牌微电影《Your Moment My Moment》上线,在3分多钟的时长里,李敏镐与清丽可人的女主角谈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而那些不断变换的该品牌外衣,则将李敏镐本就十分英俊的面庞映衬得愈发光鲜养眼。

  4月25日,张扬执导的微电影《老人愿》首映,这部长达28分钟的微电影,以深情而舒缓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为爱情离家出走的女儿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从隔阂走向相互理解的亲情故事。片尾处,当女儿在电视中看到父亲生前为自己留下的最后影像时,那两行本该在十年前流下的泪水终于喷涌而出。

  这是两部从时长、风格、镜头语言到构思、定位、目标受众都完全不同的影片,前者更像一段广告,而后者则类似于一部微缩的影院电影,但二者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微电影。有人说中国的微电影发轫于胡戈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兴盛于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但“微电影”这简单的三个字,真的能够涵盖上至专业导演、下至在校学生摄制的类型驳杂、风格迥异的众多短片吗?在一个自媒体发达的网络时代,微电影又该具有怎样的形态、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5月24日,在一场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和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有关微电影的话题。

  >>每部优秀的微电影都能通过有限的篇幅诠释一个深刻的主题

  不知不觉间,“微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微博取代博客成为网络上最主流的信息分享平台,微信成了比短信更加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电影也成为年轻观众躲避影院烂片“轰炸”的首选。因此有人说短小精悍的微电影与网络时代的观众是“天生一对”。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被算作微电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微电影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微影’,就是说它的主题和结构应当是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也应该比一般的电视短片更加精致;其次是‘微平’,就是说它以网络作为传播平台,虽然不像大银幕电影那样声势浩大,但受众会更加广泛;第三是‘微力’,尽管有些微电影投入也很大,但大多数微电影都具有低成本的特质;最后是‘微名’,就是说微电影的创作者更多的应该属于普通民众,因此它能反映出来自民间的声音。”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补充道:“微电影的另一个特征是微言大义。我们不能认为片长短、投入少的电影就没有意义,相反,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每部优秀的微电影都能通过有限的篇幅诠释一个深刻的主题。”

  如果以两位学者的观点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很多品牌宣传色彩浓厚的“微电影”就只能被算作是广告了。那么在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之间,微电影该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微电影必须具备电影的基本语言和修辞手法,应当体现出完整的电影结构和明确的导演诉求

  “时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很多自称为‘微电影’的作品,其实都是广告。如果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很多微电影可能都没有机会被生产出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表示,“微电影创作对于广告商的依赖,是它自身难以摆脱的宿命。寻找到在功利性的商业表达之外,顺畅地实现创作者自身人文关怀和审美表达的途径,是微电影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微电影所面临的艺术与商业的平衡问题,其实和影院电影并没有什么分别。与《Your Moment My Moment》这样挂着微电影名头的广告片相比,《老人愿》这类巧妙地将赞助企业的特质融入进影片内容之中的创作方法无疑更加高明——当片尾缓缓浮现“多一些沟通,别让幸福成为永远的遗憾。中国移动,和你在一起”两行字幕时,观众非但不会觉得唐突,反而能体会到一种温馨。

  除了过度的商业化表达,微电影还存在艺术水准整体偏低的弊病。“当下一些所谓的‘微电影’更像是微电视剧,其中包含了大量本应通过镜头语言表达的对白以及一些毫无必要的近景特写,这些根本不是电影的创作手法。”优酷网原创频道主编刘少青表示,“微电影的核心是电影,它必须具备电影的基本语言和修辞手法。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不管时长是一分钟、十分钟还是半小时,都应当体现出完整的电影结构和明确的导演诉求。”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的Web3.0时代,理清微电影的概念、寻找微电影的创作准则固然重要,但微电影究竟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微电影正在开拓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创作形态,青年文化和平民文化成为其主要特质

  母亲节快到了,网络上就出现了《时光教会了你什么》等表现母爱之伟大的短片;高考一天天逼近,《高考,高考》这样反映考生备考之艰难的短片便风靡网络……尽管这其中的一些短片并不能被称之为微电影,但我们还是能从中体会到来自民间的滚烫的原创热情。

  “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越来越多的民众会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并通过微电影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影院电影的创作者所忽视或者过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表示,“微电影通过网络和手机平台大规模地进行传播,无疑比影院电影更加贴近普通民众,而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也会远远超出一般的娱乐产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则从民间文化崛起的角度解读了微电影的社会意义。“随着国家的日渐强盛,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呈现出一种国家化的趋势,国家形象的建设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成为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重心,而一些展现非主流观念的影视作品相应的有所减少。”陈旭光说,“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微电影正在开拓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创作形态,青年文化和平民文化成为其主要特质。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更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


(编辑:伟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