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听觉习惯的室内乐——听秦文琛、郭文景新作有感
最近听了一台室内乐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作曲家秦文琛、郭文景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是一种颠覆了听觉习惯的室内乐。
秦文琛的筝独奏《吹响的经幡》的开场就不一般,只见独奏者刘文佳出场,手拿一杆大提琴弓子,猛拉古筝低音弦,拉出来一阵类似蒙古族呼麦的音响,低音高音、泛音齐全,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气概。随后音乐徐徐展开,有急有缓。联想是草原景色,听来是草原音响,说是风声蝉鸣、经幡飘动,或者呼麦,都是可以的。只不过没有古筝拨弹、珠落玉盘,听不到半点古筝传统的音响。等到独奏者拉弦拉得差不多了,观众以为可以好好弹上一段的时刻,演奏者却开始拍弦。只见台上时而快拍、时而慢拍,音响如马蹄疾驰、或如钟鼓敲击,闭上眼睛是一片打击乐效果,听来也是音乐,只是更像是环境的音响、自然的音乐,产生于弓弦之间的音响而已。却不枯燥,有意思。
古筝独奏之后紧接着是秦文琛作曲的阮族合奏《大地·云影》,由中央音乐学院的一群女学生演奏,徐阳教授领奏。第一乐章按作者说法是描写“俯瞰云影在广褒的大地上行走”。只听单音齐奏起,出来一个三和弦,泛音飘出,又是一七和弦,音乐随即进入自然音响的状态。说是云影滚动,说是马群奔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都是可以的。第二乐章《影子之舞》按作者说法是“体现出了一种粗犷的民间音乐气质”,“运用了不规则节奏”。台上演奏员滚奏一片的阮声时而金戈铁马、时而电闪雷鸣,观众听得正尽兴,乐曲却戛然而止。第三乐章标题是《群雁——向远方》,“表达一种坚定、乐观与执著的信念。”音乐听来有旋律,有主题、有动机,有想象、有趣味、有起有落,写作也很干净。
这台音乐会还演奏了郭文景的两首作品。第一首是三支笛重奏《竹枝词》,“岁寒三友,竹为君子”,作品写竹竿挺拔,象征坚贞不移的高风亮节和竹子有节代表人要有节操之意。作品分为三个乐章。三支笛上台是一声齐奏,随后各走一路,三支笛子,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交流争吵,有洋洋自得、有自惭形色,表情细腻、形象生动。吹笛者个个如鱼得水,分分合合,音乐听来十分有趣味。三个乐章,按有限移位、12音与“八音五声音阶”和单线多声三种技法探索写成,听来却完全没有技法探索性作品的枯燥与生硬,音乐生动完整。
接下来的打击乐《戏》也是一首探索打击乐演奏法的作品。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对“一个人演奏N件乐器”的反动,是用“N个人去演奏一件乐器”,着力开发单件传统打击乐的多种演奏方法与各种表现能力。果然,十多个演奏员分几组上台,演奏的是一件民乐——铙钹。只听金属碰响,是单敲铙钹,随后有敲有击、有镲有打,音响描绘的是戏园子景色。打到音乐高潮处,人声发出,有“嘿”、有“哈”,人声、乐声混为一片,气象万千、热闹非凡。
音乐会上还演奏了两部外国作曲家的作品,一部是美国作曲家史蒂芬·哈克的钢琴、弦乐重奏作品《太阳之王》,很显然是现代派作品。音乐从节奏动机的推进开始,随后有中音提琴的大段吟唱,有高低声部不时争吵、不时对话,也有旋律如歌的表达,只是找不到古典室内乐那样随时可供跟踪、记忆的曲调。而荷兰作曲家路易·安德森的声乐与器乐合奏《地狱之门》,由女中音克里斯蒂娜·扎瓦洛尼演唱,没有调性、没有惯常的旋律,有的只是音乐的推进、戏剧的展开,看来听来都是一出独角的室内小歌剧。此外,作品略显雍长。
比较而言,中国的4首作品更容易理解。不管是秦文琛的草原风光、还是郭文景的戏园景色,不管是文人情怀、还是牧人情感,都是本土风景,国人情感,观众听来作品音响熟悉、内涵熟悉,联想容易,接受起来自然容易,理解也没有问题。两位中国作曲家4首作品都在探索技法,或作曲技法、或演奏技法,丝毫没有以往现代作品写作的生硬与做作。这些作品的音乐探索遵循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它们是作曲家注重音乐写作的可听性、音乐写作的趣味性基础之上的艺术创新与音乐突破。乐段写作,基本是见好就收,演奏也十分尽兴。
由此可见,中国作曲家已跨越现代作品实验探索阶段,他们独具民族特色与兼具作曲家个性的现代作品,说明中国传统器乐室内乐现代创作,走向了成熟,并进入现代室内乐世界一流作品的行列。这些作品体现的新技法、新音响、新意境不单在音乐演奏技法、创作方法上产生持久影响,更重要的影响,是对国人听觉习惯的颠覆。找不到传统音调跟随的国人耳朵开始理解另外一种中国音乐,开始习惯另外一种音乐表达的方式,开始接受另外一种当代音乐,不是迫不得已,而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编辑:孙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