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张同道谈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

时间:2012年06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在猫的王国里,住着一只范喵喵,她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爸爸讲奥数性子很急,可是他越急我越不懂,我越不懂他越急。”

  “在野外我就像野牛,在学校我就像蜗牛,上课的时候,如果能缩进壳里就好了。”

  一声声稚拙的话语出自12集大型儿童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这部纪录片的首发仪式,著名学者黄会林用“鲜活”评价该纪录片的品质,用“可贵”称赞张同道率领的制作团队的精神,从现实、历史角度认可了这部作品的价值。6月3日至8日,《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在北京卫视《博览》栏目与爱奇艺纪录片频道同步播出,在属于孩子的6月,它为老师、家长带来了诸多思考。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自2006年投入拍摄至今,跟踪18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生活,2009年以纪录电影《小人国》和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的形式播出,引起多方关注。孩子们在片中流露出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很多家长观看后主动与制作团队交流,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至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他们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在考试与兴趣、规则与个性之间摆荡,教育成为家长、孩子、老师之间的一场心理战争。

  该片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长期从事儿童教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2010年,《成长的秘密》中最小的主人公锡坤满6岁,这意味着片中所有的孩子都已步入小学,张同道感到一种紧迫,他想看一看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会呈现出怎样的成长态势。他拍摄了十几所学校,有公立学校北大附小、师大附小,也有私立学校,还有家庭学校,他说,“拍摄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孩子身上还有很多老师、家长没有认识到的心理秘密,大人们常常觉得孩子们很幸福,因为他们生活在太美好的时代,物质享受这样丰富,他们不应该叫苦叫累,但他们其实也有苦,也有烦恼,有上不完的课外班,准备不完的考试,争取不完的加分。成长的困惑、精神的压力、心理的变化都会带来痛苦,并不是给点玩具、给点美食就能让他们幸福的。大人经常说孩子长大了叛逆,叛逆就像跳墙,孩子为什么会跳墙?也许是因为人为竖起的墙太多、太高了,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想看墙那边的世界就会跳过去,如果从来没有墙,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张同道介绍说,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得出结论,其目的就是在家长、老师、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大家互相理解,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以减少矛盾。

  谈到制作团队,张同道表示,这支队伍非常年轻,其中有博士生、硕士生、还未入学的保送硕士生。这些年轻人为拍摄这部纪录片与孩子耐心沟通、追踪记录,6年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张同道还自豪地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强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队伍,这是拍摄的坚强后盾,专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答疑解惑、实地考察相关校园,给予了他的团队大力帮助。在探访过程中,一些小学的校长因担心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不愿配合,张同道再三解释,他们依然疑虑重重,这时总有教育学者褚宏启教授挺身而出,说服对方敞开大门,很多校长也因此和拍摄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闹别扭的时候不愿意让他们拍。”“其实有时候也挺烦。”“习惯了,别看镜头就好。”首发仪式上小主人公们的真挚“感言”令张同道不止一次开怀而笑,他十分感谢这群可爱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因为和孩子们一起工作是非常愉快的,有机会见证他们的成长,并给社会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范本,这正是他的愿望。

  片中所有解说词都是孩子自己口述、自己配音的,这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实话。孩子们的很多话大大超出了张同道的预想,大人们想不到,但孩子们确实是这样说了,一个真实的孩子就是这样的,这也是“成长的秘密”之所在,为教育专家、老师、家长提供了解孩子最直接的渠道。张同道说,以后有机会还想继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拍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就像农民可以听见稻田里禾苗生长中拔节的声音。社会太喧哗了,这种声音我们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听到。”他希望影片能让更多家长读懂孩子,找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方法,“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智慧。”张同道最后强调。


(编辑:孙育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