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情至深处皆文章

时间:2012年06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涘海

  也许受圣哲先贤的影响,在我的字典里,山和水及其有关的事物也成了我的钟爱。我经常见缝插针地寻找机会去跋山涉水,尽可能多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是我修炼品格、陶冶性情的法宝。正源于此,所以我虽未游历过东湖,但当我读到《东湖有多远》这部散文作品时,先入为主地对它有了几分亲近。作者邓涛是江西风头正健的青年作家,却每每从历史中去寻找表达上的援助,以史化人。作品中记叙了诸多的历史人物、典故,使得读者感觉到文字的阅读不但不是一件苦差使,反而读来饶有兴趣。东湖有多远?作者的历史书写让我们看到了不平凡的东湖,且随着作者对东湖相关历史的步步挖掘,东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一步步清晰,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单单是历史的堆砌与罗列,这篇文章的感染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让读者反感,那只不过是让读者重新做了一下温习历史的功课。这也是我们目前很多的文化散文的不足之处:眼里只有历史,而缺少当下的生活与思考。作者写古而不拘泥于古,他很善于把古今结合起来,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对生命的终结追问。作品分四章,其中有三章穿插了史料,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东湖,我们看到了一种洞穿历史的孜孜进取、激浊扬清的人文精神,我们更看到了生活中的东湖及东湖对身边的人们精神的重构。

  散文之美,既在技巧更在情感。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以情动人。表面是写历史,实际是写游子对生养自己故土的深深眷念与拳拳爱意,这才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东湖的形象高大起来,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平凡的湖,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值得景仰敬畏的故园。而作者朴素的、发于本能的思乡情愫,却使得东湖灵动起来。作品以“东湖有多远”的设问开头,点燃了思念的引绳,由远而近,剥笋一样,一层层揭去东湖的神秘面纱,通过作者清流般的诉说,让生活往事与历史瞬间幕幕重现,东湖由朦胧而清晰,而那股思乡之情也愈趋浓郁,到文章的末尾我们终于看到了作者情感的爆发:“它就在心底,以零的距离与我们合二为一。”作者把笔墨集中于东湖,这有点类似古人惯用的手法:以无情写有情。东湖本是无生命的,但作者把自己的万千思绪投射在了东湖身上,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东湖如“滚滚红尘中心智崇高的大隐之士”,看到了“我们的魂和湖水一样明亮,肉体和湖水一样健康”,于是我们浮躁的心渐趋沉静。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美在于写出了这种普适的思乡之情。漂泊如我,亦是如此。我自大学求学始便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甚至当我静坐时,它们也会不经意地闯进我的脑海,勾起我无限的思念,常常禁不住发出“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般的感慨,往事、故土、旧人,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云彩。尽管这部作品略显臃肿,一些语句也不够干练,但我们仍旧感知了穿越历史款款而来的鲜活的东湖。先哲云“情至深处皆文章”,作者以这种普适的朴素的情感为基底,辅之以诗意的语言、苦心的技巧,怎能不引起人的共鸣呢?


(编辑:伟伟)
Baidu
map